六月新规定来袭,网络短剧界要变天了?

六月新规定来袭,网络短剧界要变天了?
https://pan.baidu.com/s/kFTgQytgthUnAtplvYSWDD6

随着夏日的微风轻拂,影视界迎来了一项重大变革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颁布的《微短剧备案新规定》,标志着自6月1日起,微短剧领域正式迈入了规范化的“备案时代”。在新规实施的首日,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中便有3309部作品,总计约22.7万集完成了备案,获得了上线资格。

六月新规定来袭,网络短剧界要变天了?插图

图源:视觉中国

新规的落地,并非是给微短剧市场“设限”,而是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。根据投资规模的不同,微短剧被分为“重点微短剧”、“普通微短剧”和“其他微短剧”,分别由广电总局、省级广电部门和网络平台进行审核。这样的分层审核机制,既规范了微短剧的上线流程,也为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。

在新规公布之初,行业内曾有声音担忧新规会限制微短剧的创新与发展。然而,著名策划人谭飞指出,新规的出台实际上是为了推动行业的顺畅发展。以北京市为例,近一个月来,重点和普通微短剧的数量呈现显著增长,6月的报审项目数量是5月的两倍。截至6月14日,北京市属的多个平台已备案“其他微短剧”达4629部。

微短剧自诞生以来,便因其内容题材的敏感性和盈利模式的而备受关注。谭飞认为,微短剧的成功在于其密集的爽点和反转设计,这些元素是吸引观众并促使他们付费的有效手段。然而,新规实施后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违规作品《大佬,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》进行了处罚和通报,显示出对内容质量的严格要求。

新规实施后,微短剧的题材选择也出现了变化。首日备案审核获批的作品中,“总裁”、“夫人”、“娇妻”、“”等关键词的使用明显减少,现实题材作品逐渐成为主流。同时,各地广电和网络平台也在积极推动微短剧的精品制作,如北京市推出的“北京大视听·网络微短剧‘首亮微光'扶持计划”,以及“短剧游北京”创作计划,都旨在提升微短剧的内容质量和创作水平。

目前,北京孵化培育的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。例如,《幸福西城》已完成前期调研,正在精心打磨题材的微短剧《如果AI》已于5月21日在石景山区开机拍摄。

尽管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了373.9亿,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,但盈利模式的问题依然存在。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,虽然有41%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微短剧付费,且超过70%的受访者每月消费超过50元,但这些收益并没有直接惠及内容创作者。以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》为例,尽管该剧日均充值额高达2000万,但其播出平台点众科技却表示,高额充值和盈利的说法并不准确,因为购买流量的成本占据了微短剧总成本的80%以上。

微短剧的宣发成本居高不下,导致创作者难以获得合理的回报,这不仅影响了内容的精品化,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。谭飞呼吁,除了加强内容监管,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同样重要,如何让创作者获得更合理的回报,是推动微短剧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。

您可能还喜欢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