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看《盟军敢死队》如何用后现代视角解读二战》

《看《盟军敢死队》如何用后现代视角解读二战》
https://pan.baidu.com/s/kFTgQytgthUnAtplvYSWDD6

的宏大叙事中,历史与战役的再现总是充满。每个国家、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解读方式,而进入新世纪后,电影制作人开始将焦点从宏观的国家、民族视角转向更为微观的个人(或小队)经历。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个性化解构与重塑,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全球对上个世纪硝烟的一种消解态度。在这一趋势中,盖里奇执导的《盟军》便是一个典型代表。

《看《盟军敢死队》如何用后现代视角解读二战》插图

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,以1942年期间英国的“行动”为原型。观看完影片后,一些观众将其称为“抗德”,认为其中包含了不少类似“抗日神剧”的元素,比如主角百发百中的射击、冷兵器惊人的杀伤力以及的主角。然而,对于熟悉盖里奇作品的观众来说,这些元素不过是他一贯的导演风格。作为后现代美学的娱乐大师,盖里奇向来不拘泥于主流审美,他的作品常带有强烈的“草根化”“低俗化”特征,甚至不乏些许恶趣味的元素,如船舱中的斧头、轿车内的风情等细节。因此,《盟军敢死队》并非是对真实事件的还原,而是一次商业化的重塑,通过“邮差行动”这一蓝本对二战进行了新的解读。

然而,盖里奇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似乎并未达到预期。有观众表示,这已经是第二次观看盖里奇的作品时感觉人物趣味性不足(上一次是《金爆行动》)。既然已经定位为一次解构与重塑,为何不更加大胆地创新呢?或许,近两年高频率的创作让盖里奇显得有些疲态。尽管如此,《盟军敢死队》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,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二战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,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,也能对历史有更深的思考。

您可能还喜欢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