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玫瑰的故事》:和世界握手言和的剧集——《玫瑰的故事》观后感

《玫瑰的故事》:和世界握手言和的剧集——《玫瑰的故事》观后感
https://pan.baidu.com/s/kFTgQytgthUnAtplvYSWDD6

一、

《玫瑰的故事》:和世界握手言和的剧集——《玫瑰的故事》观后感插图

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玛丽苏剧,也并非纯粹的爱情剧。
《玫瑰的故事》实际上探讨了一个哲学性质的问题:我们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?
黄亦玫给出了她的答案:接纳一切。允许生命如风般掠过,如水般流过。
无论命运赋予她什么,她都选择接受,然后吸收有益的部分,内化成自身的力量,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。
这部剧既没有过度的甜蜜,也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爽快感,它不是讲述一个女主角受到万般宠爱、一帆风顺的剧情,而是描述了一个女主角如何一级一级地突破难关、成长起来的故事。
经历了种种磨难后,40岁的黄亦玫终于能够坦然面对世界,她从容地说出:“从此,世界在我面前,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。我不再追求幸福,我自己就是幸福。”
这是多么美好啊。难怪许多追完剧的观众会有这样的感受:看完这部剧,突然觉得可以跟整个世界和解了,心里再没有任何芥蒂。
因此,在故事的尾声,我们看到了一个“完全体”的黄亦玫。她显得从容、淡定、温柔、强大,无论面对怎样的焦虑和恐惧,她都能轻易放下。她不再需要依赖任何人,她自己就能够主导自己的命运。
但她的这种状态并非与生俱来 —— 她天生具有的是一颗坚韧且充满力量的心。她摔倒、受伤、被欺骗、被困住……但每一次,她都靠着自己的力量治愈了自己,修补了伤痛,然后继续大步向前。
命运会给予我们阻碍,但没有谁能成为我们的救世主,我们必须自己成为自己的救世主和引路人。
这就是这部剧的精神内核:爱自己。许多人将这部剧简单归结为爱情,甚至是“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的故事”,这是不准确的。爱情只是表象,其真正的核心是:我们在与他人的不同碰撞和交融中,如何找到最真实的自我并拥抱它。
尤其是最后的8集。在经历了一系列混乱和的矛盾冲突之后,剧情终于像曙光破云而出,层层递进,情感高涨,所有演员的表演都达到了高潮,情感被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,最后稳定地落在对世界和命运的从容不迫上,为整部剧画下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句号。
这是一部酣畅淋漓、又让人深思的作品。
二、

近年来内娱作品中,黄亦玫的形象是极为少见且独特的。很多评论在谈到这部剧和这个角色时,倾向于用“爱情”来套上去,说她过于沉迷于恋爱,或者没有专心于事业,虽然顶着大女主的名号却名不副实……
但这些评论其实只看到了表面,未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。
在内娱中,这是极为罕见的一个角色,无法简单地用“爱情”或“事业”来标签她。她的内核是什么?是一种温柔而包容的力量:就像大海一样,消解万物,包容万物。
这种非对抗性的力量使得她从不对外攻击,而是向内收敛,把所有的一切都收藏起来、隐藏起来。她的姿态,既是自由的、热烈的、充满生命力的,又是稳定的、冷静的、从容不迫的。
她从不去攻击别人,也不会去说别人的坏话。面对最终分手的初恋,她独自消化对方的不好,从不公开透露;面对婚后一地鸡毛的生活,她默默承受,始终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尊重。即便是在多年以后面对前夫略带讽刺的询问,她依然只是微微一笑:“他很执着也很认真,嗯,这点很像你。”
她能享受繁华的生活,也能甘愿居于小屋之中,几年如一日,吃着没有肉的饭菜,在男友最失意的时候支持他“我们结婚吧”;面对窘迫的生活,她把物欲降至最低,买书、买花,尽力给灰暗的生活增添色彩;哪怕是忙碌到脚不沾地、由公主变成了的时候,她还能抓紧时间拿到三个证书,为未来的求职做好准备。
但这一切都是天生的吗?并非如此,这都是成长的结果。她也会情绪失控,比如一些短视频中剪辑出的“砸房子”戏码。人当然会犯错,但最可怕的是从错误中无法吸取教训而成长。
而黄亦玫恰恰是一个最典型的成长型人格。她从第一段感情中学到了理性,从第二段感情中学到了自强,从第三段感情中学会了对待生死的态度,从Tina身上学到了事业和野心,从苏苏身上学到了清醒和审视……这些经历最终促成了她的蜕变,成为了别人的精神导师和引路人,如同太阳一般影响和温暖着周围的人。
她从不内耗,遇到任何问题,她的反应永远是切换到解决问题的状态,永远处于行动之中。没有光,她就努力打开一扇窗,让光进来;没有色彩,她就努力给生活添上一抹绿,种上花。不抱怨也不冲动,只是坚定地自我滋养,把所有事情尽力处理得井井有条。
特别令我感动的是,她与女儿的相处模式。她们之间是平等的、像朋友一样的相处。她写给太初的三封信,分别是关于出生、离别和死亡。她让太初早早地理解生离死别,也让她懂得不要惧怕这一切,要有勇气享受奋斗的过程,感人至深又情真意切。很少能看到这样成熟、健康又良性的亲子关系。
如果仅用爱情来理解和框定这部剧,那其实是对黄亦玫的一种矮化。正如《远方的花》的歌词所言:“爱上谁都是最好的,而非必选的”。爱情只是她独自成长过程中的养分。让大海的归大海,溪流的归溪流。
内娱很少有一部作品,能够刻画这样一个形象:不是停留在传统的“飒”和“搞事业”的刻板印象上,而是真正赋予这个角色生命力,从生活的中,从她与每一段关系的处理中,去讲述她的成长,展现她的从容、淡定、温柔、静水流深。
所以,这部剧看起来是“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的故事”,但实际上,这些男人不过是她生命中的过客而已。黄亦玫永远是故事的核心,永远是成长的主角,一切经历对于她都是滋养,都是让她的灵魂变得更磅礴的方式。
这才是“玫瑰的故事”,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。
三、

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惊喜,竟然是。我第一次发现,刘亦菲竟然是一位如此出色的演员。
说来惭愧,我并不算是刘亦菲的粉丝,对她过去的印象也一直停留在“美貌”上,但在这部剧中我才发现,原来她是一位被美貌掩盖了演技的好演员。与相比,可能是因为角色更为立体丰满,也可能是因为剧情更为跌宕复杂,她呈现出了堪称级别的出色而细腻的演技,令人惊叹。
许多人喜欢拿刘亦菲在剧中的哭戏来宣传,但其实,刘亦菲的哭戏固然不错,但真正展现她演技的,是她用细腻的眼神和表情展现内心丰富情感层次的戏份。一个眼神的闪躲,一个微笑的转动,一个对视,就能从中读出三四种情绪变化和内心独白,非常有味道。
这可能得益于她拍摄电影的经验。她的眼神和表情呈现得非常到位,自然、克制,又足够精确,不需要太多的动作,就能从中读出无尽的余味。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审美,需要你能够静下心来慢慢欣赏。
另一种可能是,我猜测,刘亦菲也许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而充实的人。她习惯了精神上的思考和交流,因此更擅长这种内敛的、细微的、不外放的戏。看她安静的戏份,你真的会有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。
另一位同样演技细腻的演员是林更新,他在这部剧里也贡献出了演技的高光时刻。不同的是,林更新更多的是通过细微的表现来区分角色不同的状态 —— 一个眼神出来,你立刻能分辨出这是哪个阶段、哪种心理状态下的方协文,绝不会错。
而刘亦菲则是用来传达信息。她的许多台词其实是克制的,点到为止的,靠眼神和表情来传达更多的信息。这是非常需要演员功底和悟性的。幸运的是,她完成得非常好,甚至是超出我预期的好。
所以,我爱极了刘亦菲和林更新的对手戏。看他俩的对手戏,真是心旷神怡。我甚至会先看一遍剧情,再反复拉两三遍片子,欣赏他们的细腻演技。
这样的戏非常多,我随便列举一些我能想到的:第18集阁楼里的戏,第21集宾馆里的戏,第33集餐厅里的戏,第35集家楼下的戏,第38集家里的戏等。
当然,除了跟林更新以外,刘亦菲也贡献出了许多极其精彩的戏份,比如所有人都非常喜欢的35集 —— 这已经是电影的级别了,无需多言。
另一场非常精彩的是23集她一个人在街边的一整段戏。这段戏完全是刘亦菲炫技式的个人呈现,非常松弛、自然,将那种长久被压抑后的释放又克制地展现出来,情绪的起伏和波动收放自如。
豆瓣上有人说:这是一部刘亦菲“演技与美貌的纪录片”,我觉得十分贴切。美貌可能见仁见智,但演技是有目共睹的。这部剧出来后,没有人会再否认刘亦菲的演技,她不再只是一个代表“美丽”的符号,而是一个真真正正出色的好演员了。
不过,说实话,这部剧的其实有一点点匹配不上演员的演技。虽然整体的架构和立意都很好,但细节上尚有欠缺。不少桥段都有点狗血和生硬,尤其是苏苏和黄振华那条线,槽点很多。
诚实地说:这部剧的质量,主要靠刘亦菲、林更新、万茜和出色的演技撑起来,其它地方是有一些瑕疵的。尤其是剧本,优点明显,缺点也比较明显。
整体来说,我会给它打6.5分,画面7.5分,演技9分,综合评分大约是7.67分。加上立意(塑造了难得的“黄亦玫”这个人物)加成,最终的分数在7.8-8.0分比较合适。
四、

最后,提供一些观剧建议。
这部剧的节奏大致是这样的:
前5集,初涉社会的大胆妄为、自由热烈、充满激情;
第6-12集,步入第一段感情的眩晕、转身、自我疗愈和成长;
第13-21集,步入第二段感情的平和、恬淡和岁月静好;
第22-28集,被伤害、控制、困住,依靠自己走出来,打开生命的新历程;
第29-35集,重拾活力,邂逅灵魂伴侣,探索一切想尝试的事情;
最后3集:与世界和解,前路无垠,世界在面前展开,去往想去的任何地方。
我个人特别喜欢17-26集和最后8集,无论是演技还是叙事都非常精彩。当然其他的集数也不错,只是相对来说瑕疵会明显一点。
尤其前期你可能会觉得太平、太拖沓,觉得她“恋爱脑”,觉得不真实……但我请求你:如果有时间的话,请给这部剧一个机会,看下去。
你一定会被黄亦玫的魅力所吸引,一定会被这种“与世界和解”的豁达和从容所打动。
祝你有一场愉快的观剧体验。

您可能还喜欢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